查看原文
其他

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2.1《千米的认识》微课视频辅导+练习

点右边关注我→ 绿色圃二年级资源 2021-08-08

(视频最大化,横屏观看,视觉效果更佳哦!)


电子课本


课后作业

1填空:

 1千米 = (    )米      4000米=(   )千米  

 5050米=(   )千米(   )米

2在〇里面填上“>”“<”或“=”。

 400米〇4千米           1千米〇999米       

 5000米〇5千米          1200米〇2千米

3判断。

(1)一条高速公路的长度是150米。(    )

(2)小明的身高是145m。(    )



参考答案

1  1000   4   5  50

<    >    =   <

(1)×   (2)×


教学设计

教科书23页例1---例3,24页课堂活动,千米的认识。

教学提示:

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,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。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,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,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。对于千米的感受,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。教学“千米”时,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,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(或往返几次)正好走了1千米,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。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,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。

教学目标:

1、知识技能:

(1)认识长度单位千米(km),知道1千米有多长。

(2)知道1 km=1000 m,知道1千米也叫1公里,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。

2、过程与方法:

在“走一走、量一量”的活动中体验1 km的长度,培养初步的估测能力和实践能力,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。

3、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:

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,感悟1千米的长度,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,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。

重点、难点:

重点: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,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之间单位换算的方法。

难点: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。

教学准备:

教师准备:挂图,米尺,多媒体课件

学生准备:挂图,米尺,软尺,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,并作记录;课前测一段距离,观察长度,并记录是多少米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引入新课

(出示训练场景的挂图)教师: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三届体育节了,瞧,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,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。

(出示100 m赛跑挂图)教师:他们在训练100 m赛跑,一组有10个运动员,请你算一算,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?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,抽学生到黑板上写。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:

教师: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?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?生活中你见过它吗?在哪儿见过?

挂图出示: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路牌图,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。

提问: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?  

教师: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。(板书课题:千米的认识)

【设计意图:由学生熟悉的百米赛跑为切入点,从重庆到成都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引出新知,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,同时让学生在利用已有经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中,产生进一步学习新知的兴趣,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。】

二、探索新知

1、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,理解1000米=1千米

(1)教师:(出示100米跑道)这是一个100米跑道,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?

(2)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。

小组内交流: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?学生汇报:

(3)教师小结:1000米也就是1千米,1千米也叫1公里。

2、活动感知,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

(1)活动1: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(或教室里),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。

教师指出: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,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。

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,大约有多少米长?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,大约有多少米长?

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,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!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,1千米(公里)=1000米。

(2)活动2: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。教师先将学生分组,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,分工合作,提出活动要求,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。

方案1: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。记录:我走了(  )米,走了(  )步,用了(  )分,估计走1千米用(  )分;我跑(  )米,跑了(  )步,用了(  )分,估计跑1千米用(  )分。

方案2:50米的跑道,走路要用(  )分,跑要用(  )分,估计走1千米要(  )分,跑1千米要(  )分。

方案3:100米的跑道,跑用(  )分,估计跑1千米要(  )分。

方案4:200米的跑道,走5圈,跑1圈用(  )分,跑5圈用(  )分。……

(3)学生汇报。先组内交流,再抽代表汇报。

3、教师小结

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,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,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,1千米=1000米。

【设计意图: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明确指出:“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”。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,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,学生会感到抽象,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。通过一组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活动,让学生量一量、算一算、跑一跑、测一测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,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,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。

4、解决问题(教学例3)

出示课本第23页的例3情境图。

(1)提出问题

教师: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?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?

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,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:“三峡大坝”与“隧道”谁长这个问题。

教师:怎样比“三峡大坝”与“隧道”的长短呢?

2、合作交流

先让学生独立思考,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。

3、汇报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

【设计意图: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后,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,并独立进行大小比较,活用教材,节时高效。学生知道了3km 等于3000m,又有以前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和比较大小的基础,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,安排自学,能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。】



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